湖州南太湖旅游度假区核心功能区策划
第三部分 向青草的更深处漫溯
——一叶扁舟过太湖
一、休闲度假:人文和人权的要求
  "从深层次看,休闲不仅是经济现象,更重要的是人文要求,进一步是人权要求" ——魏小安
  1992年,国务院批准试建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对于中国度假旅游来说,他们是当时中国泡沫经济临盆镇痛后呱呱落地的新生儿。出生时响亮的啼哭声预示着他们将来的不凡,然而这不凡注定要以曲折与磨难作为代价。
  诞生伊始,就出现了困惑——我国泡沫经济时期求快求大求全的思想对于度假区发展思路影响较深;同时,由于国内对"度假旅游"这种新的旅游形态及其所包含的内容不甚了解,尤其不了解国际上同类产品究竟发展到什么水平,使他们在初生阶段就受到冷遇。度假区的发展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1996年,中国的"度假休闲游"年。国家旅游局提出这个主题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希望以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主体,推出中国度假旅游产品,树立国际 形象。但当时无论是国内所提供的度假产品,还是在整个旅游市场中占有例较低的度假消费市场,二者都不成熟。这使得度假区实际运行的效果并不理想,正所谓"曲不高,和者寡"。
  "九五"期间,中国的观光旅游风声水起,来势汹涌。一时间度假旅游也依靠观光市场的拉动而渐次形成一定规模。中国度假旅游产品似乎在"不经意"间发展起来,市场主体也盲目地以为中国旅游已经由观光时代进入了度假时代。实际上,纵使个别"精品"旅游度假区已经出现,但供给市场所提供的度假产品总体质量并没有太大的提升,档次也较低,而且度假旅游的买方市场仍不甚成熟,这些都使得度假旅游在市场上也难以形成气候,遭遇"郎有意,妾无情"的尴尬。
  "十五"期间,我国确立了"建设旅游强国"的发展目标,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是其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性任务。但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状况总体来说并不理想,仅有一南一北的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和海南三亚国家旅游度假区较为成功。然而他们的产品也还是局限在较低层次,主要对应地域范围有限和消费能力有限的国内度假市场。

  2005年,全国旅游市场火爆,旅游业结构产生了一些明显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传统的长线观光游向都市休闲度假转变,自驾车大行其道。庞大的休闲度假市场需求形成,这种需求在近几年之内不仅可以预期,而众多市场主体已经深刻地体验到它的持续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