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主站

休闲农业中心

江西分院

研究频道背景图
研究
Research
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研究 >开发实务

中国陶都“三茗”体系专题研究——关于茗壶、茗茶与茗园旅游深度开发问题

作者:汤俊  来源:北京创行合一规划设计院  日期:2012-4-17 

  3.太湖西部“三兴”地区茶叶史

 

  “三兴”主要是指太湖西部江苏的宜兴和浙江的长兴、吴兴三市、区(现改为湖州市郊区)。三县是丘陵和山地较多的地区。据分析,近2000年来,太湖地区的气候的波动,除明清间有一个小冰期下降较多外,一般变化幅度不大,加上河湖水体调节,这一带在历史时期的气温,从总的说,还是比较适宜茶树生长的。

 

  特别是从南朝后期起,气温逐渐升高,以至到唐朝时形成了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暖期。这一点,反映到“三兴”地区茶叶生产上,也就出现了一个南朝时稍稍有名,至唐朝时称盛全国的局面。唐朝中期,在长兴和宜兴的接壤之处,置设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最大的贡焙。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也有“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之句。吴兴是湖州的古郡名,紫笋贡茶,产长兴;阳羡,是汉朝宜兴的古县名,唐时一度称为义兴县。这些史实表明这一地区在我国古代茶业史上,是有其特殊的重要地位的。

 

  唐朝以后,对“三兴”地区饮茶、艺茶的起始,各书或从三国西晋说,或引“晋宋以降”说,虽说法不一,但基本上是沿续唐朝不同的看法。至明朝后期,周高起在宜兴、长兴的一部地方性茶书《洞山芥茶系》中,最先提出了“相传古有汉王者,栖迟茗岭之阳,课童艺茶”的看法,把这一带种茶的历史,提前到了汉朝。随后,清人邵晋涵在《尔雅?正义》中更进一步提出:“汉人有阳羡买茶之语,则西汉已尚茗饮”;把宜兴产茶和茶的贸易,更确定为西汉时便已有之。

 

  唐时把江南地区饮用茶叶的记载,作为这一地区有茶的最早起始,显然也总是落后于现实的。顾炎武的看法是,“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从巴蜀较快地传播开来,主要是秦汉特别是汉代统一全国以后的事情。具体到“三兴”一带,据三国时孙皓“以茶当酒”的史实,我们现在仍然相当肯定,“三兴”甚至整个江南饮茶、植茶的起始,最迟也不会晚于东汉末年的看法。

 

  (1)“三兴”地区贡茶和贡焙的发端

 

  唐朝宜兴、长兴,是以贡奉“阳羡”、“紫笋”而名甲天下。南朝时“三兴”地区有最初贡茶的记录,可上溯到南朝初年的“御荈”。至于宜兴、长兴贡焙设置的时间和过程,虽然也有把后来贡茶院迁至顾渚吉祥寺的时间作为入贡起始的个别例子,但是,由于史实比较清楚,多数意见都根据宜兴《茶舍记》的刻石,看法还是比较一致的。如嘉泰《吴兴志》即载,唐义兴(宜兴)县《重修茶舍记》云:“义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栖筠典是邦,僧有献佳茗者,会客书之。野人陆羽以为芳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

 

  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这里把宜兴、长兴贡茶的起始过程,讲得很清楚,具体的时间是在唐代宗接位不久李栖筠任常州刺史时。至于正式设焙,嘉泰《吴兴志》进一步指出,自李栖筠“始进”以后,征献漫广,宜兴县贡茶的负担愈来愈重,“顾渚与宜兴接,唐代宗以其岁造数多,遂命长兴均贡,自大历五年,始分山折造。”这也就是说,由只贡宜兴“阳羡”,到扩增进献长兴“顾渚紫笋”,正式在宜兴、长兴设立贡焙或贡茶院,是唐代宗大历五年(770)的事情。

 

  (2)陆羽隐居浙西与“三兴”关系

 

  陆羽从上元初(760年)结庐苕溪,至兴元(784年)前后移居信州(今南昌),在浙西隐居了20多年。如前所说,在这期间,他荐举阳羡茶入贡,结果在宜兴、长兴建立了贡焙,对两浙茶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他又“闭关对书”,广结“名僧高士”,撰写了《茶经》等几十种著作;这一阶段,也是他一生中最活跃和最有成就的阶段。因为这样,所以学术界对陆羽的这段历史,尤其重视。因为在上元至兴元移居信州的这段时间中,陆羽除到过吴兴或湖州的属乌程、长兴、武康各县外,也到过余杭和江苏的宜兴、丹阳、苏州等地。

 

  关于陆羽在“三兴”地区的史料,有我们现在断释错的,也有古人搞错的。如在《乾露湖州府志》、《长兴县志》等一类当地史志中,在古迹和山志部分读到顾渚山时,往往有“陆羽置茶园,作顾渚山记”等记载。今人据此,信以为真,错把谬误当发现,肯定“陆羽在隐居苕溪期间,曾在顾渚置办过一个茶园。”

 

  (3)历史上“三兴”地区茶业的兴衰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兴”地区从汉至唐的气候演变,说明了唐朝所以在宜兴、长兴设立贡焙的自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茶叶生产和消费的发展,与每一时代的经济、文化水平,换句话说,也是与一定的社会条件相联系的。在汉以前,从总的情况来看,南方包括“三兴”在内,其经济、文化比之中原还是相对比较落后。但是,经汉末特别东晋永嘉二次大乱,北方士族,难民大批流亡江南,他们为南方的较快开发既带来了众多的劳力,也带来了北方大量资金和先进的生产技术,逐渐成为一个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江南两汉和六朝的这一社会背景,反映到茶业的传播和发展上,就必然出现汉朝的默默无闻,六朝随经济、文化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局面。

 

  据竺可桢先生研究,秦汉是我国第二个暖期,前面我们推测,“三兴”地区很有可能在汉时便已引种茶叶,但鉴于经济、文化的原因,“三兴”甚至整个东南,都没有茶的可靠记载。东汉和六朝,是我国第二个寒冷期,从种茶和茶叶生产的气候因素来说,较西汉要严峻,这时江南的茶叶,宜兴的茶叶已名闻全国,而且“茗饮”和米饭一样,也已成为普遍的饮食内容之一。三国孙吴时,江南茶叶饮用的记载,有孙皓宴饮大臣时“以茶当酒”。隋唐时期,是我国近5000年来的第三个温暖期。这时黄河流域或北方,因开元年间禅教大兴,风行饮茶,于是南方的茶叶生产也较快地发展了起来,因而出现了“茶兴于唐”的说法。至于宜兴、长兴的茶叶,因擅运河和国道交通之便,茶芽萌发较六朝等寒冷期也提前,能够赶上清明王室祭祀用茶的需要,所以在这二县还设立了贡焙,专门采造贡茶。

 

  唐代茶叶生产的发展和贡焙的设置,自然地理条件虽有重要作用,但是,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仍然是主要的因素。以北方饮茶的普及为例,似乎是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大兴禅教的关系。宜兴、长兴茶叶的入贡,除和这二县或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有关外,还与陆羽等一批人的倡导,也有一定关系。陆羽除向李栖筠推荐阳羡茶可以进御,导致在宜兴、长兴设立贡焙以外,他在隐居浙西时撰写的《茶经》,对唐朝中期茶业的空前发展,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陆羽对“三兴”地区的茶叶,不只在《茶经》中给予很高的评价,他甚至还特地撰写了一本《顾渚山记》。除陆羽外,中唐著名诗僧皎然所著《茶诀》也是讲这一带的。宜兴、长兴一带的茶叶,因为陆羽、皎然和许多名人的推崇、歌吟,所以如有的史籍所形容的“越传越广,越广越多”了。

创行合一机构

旅游规划设计中心: www.cxhyplan.com

休闲农业创意中心: www.cxhyplan.net

咨询热线: 400-0802-918

咨询QQ: 805675203

 

北京创行合一规划设计院,一站式旅游策划规划设计院,专业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乡村旅游规划案例,拥有甲级旅游规划资质。"十年磨一剑"经历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累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