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主站

休闲农业中心

江西分院

研究频道背景图
研究
Research
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研究 >研究文章

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发展背景分析

作者:  来源:北京创行合一规划设计院  日期:2013/7/15 


二、 基本研判


  (一) 旅游资源特质
 

  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所列的8个主类、31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旅游资源,中原旅游区内就拥有8个主类30个亚类和153个基本类型,资源类型极其丰富。区内共有30个省辖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就占24个;全国8大古都,中原旅游区内就有郑州、开封、洛阳和安阳4个;历史文化名城13座,世界文化遗产3处,世界地质公园4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点8个,4A级旅游景区116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7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38处。


  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拥有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大古都历史文化,具有华夏腹地文化交融的地域特色,形成以古都文化、殷商文化、大宋文化、隋唐文化、汉魏文化、功夫文化、根亲文化、佛道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老子文化、仰韶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形成 “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


  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历史文化资源厚重,具备在同质化中找惟一、做第一、创精品的核心竞争力和潜力。


  (二) 旅游产业发展基础


  近年来,河南旅游业得到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2012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6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36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07%、20.06%,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增速8个和6个百分点,特别是入境游客增长速度高于全国15.3个百分点。


  全省共有五星级酒店11家,另有1家通过国家评审或试营业,在建20多家,目前已引入美国万豪、喜来登、法国雅高等10多家国际著名酒店管理集团。特别是2011年,全省新评星级饭店43家,90%以上的县(区)都有了星级饭店,实现了四星级(含四星以上)饭店18个地市全覆盖。目前全省共有503家星级饭店,1101家旅行社,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2010年以来,省旅游局实施的“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连续三年列入省委、省政府十项民生工程。先后安排专项资金对128个特色旅游村和10000多个农家乐进行重点扶持,推动85个项目开工建设,拉动乡村旅游投资7.02亿元,新增就业人数4万多人。经过上下引导和大力培育,全省旅游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提高了旅游综合效益。另外,《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水秀》、《信阳时空之旅》等大型旅游演艺节目取得良好效益,给河南省旅游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三) 旅游产业成就及阶段判断


  1、旅游产业发展成就


  一是旅游综合效益迈上新台阶
  二是旅游接待设施达到新水平
  三是市场营销推广实现新开拓
  四是旅游服务质量有了新提升
  五是国际交流合作开创新局面
  六是齐抓共上形成旅游新格局


  2、旅游产业发展阶段判断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年来,河南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新兴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期、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和体制创新的攻坚期,面临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和效益同步推进的发展 阶段。河南旅游面临:


  从点线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
  从观光主导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复合产品转变
  从资源依赖型向产品创新型转变
  从粗放型发展向精细化运作转变
  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从规模扩张向规模与质量并重转变
  从旅游行业发展向多产业融合发展转变


三、 中原历史文化区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一) 行政瓶颈


  在区域旅游发展中,行政区划的影响十分明显,要实现中原城市群旅游发展的优化,首先就必须打破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行政壁垒,实现要素合理流动,否则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无从建立。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包括中原地区29个市,作为一个跨越城市行政界限的区域,各市的行政边界就形成旅游优化发展的阻滞因素,各市都有自己相对的旅游资源优势,与城市群外围城市也有各自的联系和往来,不一定非要在城市群内部形成统一市场,在各地方政府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的前提下,中原城市群各市之间就难免会产生旅游客源市场的争夺、旅游形象相似、旅游产品雷同等一系列问题,以及对旅行社的异地开办和异地导游制度的限制、有形和无形的价格壁垒等,如郑州和开封,这两座城市距离较近,约三四十分钟车程,旅游者往往在开封参观游览之后,乘车到郑州住宿或进行其他消费活动,这样一来,开封虽吸引了大批的旅游者,但大多是一日游客,只留下了门票收入,剩下的则被郑州吸引过去,开封旅游难留人的窘境成了开封人的一大苦恼,开封就这样被人笑称为郑州“后花园”,体现了这两所城市之间旅游利益的某种冲突,随着“郑汴一体化”的深入开展,类似问题通过协调才有所缓解。行政区划目前是一种客观存在,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建立并不是要取消这种区划,而是要在充分考虑各市地方利益的前提下,在发展旅游时,减少和淡化各市之间的行政壁垒,促进各市之间的统一和协调发展,争取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旅游竞争优势的提升。


  (二) 经济壁垒


  中原经济区内的29座城市,无论是在社会经济总体状况还是旅游业发展方面,中原经济区各城市发展明显不一致,适度的差异为旅游中心地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发挥旅游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带动整个城市群的旅游发展,但是,各市之间差异过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构成了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的一大障碍,过大的差异会影响首位城市吸引周边城市的高级人才、资金和劳动力等,可能造成首位城市作为区域旅游增长级的集聚扩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弱势城市也会成为整个区域的负担,影响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随着中原经济区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旅游一体化成为大势所趋,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旅游“明合暗竞”的局面亟须打破。


  (三) 产业导向壁垒


  旅游经济极化现象明显,极核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优势的实现关键在于其内部经济一体化程度提高,尤其是城市功能互补和经济联系的分工与协作较强,区域内一些经济基础如劳动力市场、区域金融市场、公共城际交通体系、信息交流与发布平台、相关的市场中介组织网络体系、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实现各市共享、中原城市群的整合发展也是如此,这样一来,由于城市之间进行分工协作,中原城市群各市的功能定位必然表现出差异化,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也各有侧重,有的城市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或食品加工业、还有的城市重点发展旅游、物流或能源等产业,因此,旅游产业在中原城市群各市中的地位就会有很大差异,有的城市将其作为支柱产业发展,有的城市将其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也有的城市将其放在无足轻重的位置,构成了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导向壁垒。


  (四) 交通瓶颈


  中原城市群有黄河穿过,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条黄河、悬河、母亲河为该地带来了厚重的黄河文化和独特的黄河景观,城市群内沿黄各市都建有黄河游览区,开展黄河之旅。黄河同时也是一个天然屏障,在空间上将中原经济区重点城市分割成南北两部分,成为中原城市群两岸各市进行交通往来,开展经济联系的一大障碍。它与长江和珠江不同,没有很大的交通功能,对中原城市群的旅游发展尤其是旅游交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影响了中原城市群内部的旅游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自由流动,因此,在进行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时,应正视黄河这道屏障的存在,充分考虑跨黄河发展的问题,想方设法把黄河南北两岸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


四、 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发展机遇


  (一) 旅游产业大发展


  国务院2009年4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放到了国民经济全局中更重要的位置,十八大确定了通过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的总体方针,2012年《旅游法》草案出台,2013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旅游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2012年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中明确打造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并将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建设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区域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载体,成为今年河南省旅游业的主要目标。这是中原经济区旅游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第一次在旅游层面将中原经济区的“区域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为中原经济区旅游整体发展准备了充分的行动依据。


  (二) 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中原经济区发挥优势、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有利于发挥区位、劳动力资源等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利于激发人口、市场蕴藏的巨大内需潜能,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国家支持中原经济区探索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破解发展难题,形成体制政策新优势。区域合作日益密切,有利于区域联动和一体化发展,形成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旅游业关联性强,带动面广,旅游与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都密不可分。旅游业又是天然开放的产业,发展区域合作,是促进旅游发展、增进合作的良性循环。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旅游业提供了一个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大机遇。根据国际国内经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旅游经济的活跃。因此,中原经济区的的快速发展为区域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 全球化进程与国际资本转移速度加快


  从我国区域旅游发展历史看,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区域旅游发展都离不开全球化进程与国际资本的进入。中原经济区恰在“长三角旅游区”、“珠三角旅游区”、“京津冀旅游圈”与西部旅游开发板块的结合部,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中原经济区吸引外资速度也明显加快,可以与周围板块互动、联动、齐动,大量外资进入产生多种外资效应,为中原经济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外部动力。


  (四) 高铁时代的来临与区域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逐渐形成


  现代化的交通网络体系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中原地区处于全国的中心,是“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等向内陆推进的战略前沿,全国的主要铁路、公路、航空系统都在此交汇,交通优势突出。目前已形成了以“一横两纵”为核心,包括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在内的交通运输网络格局。就中原地区的核心城市郑州而言,已具有高铁十字架的特殊地位,目前正努力构建以郑州为中心辐射洛阳、开封等8市的中原城市群“半小时经济圈”城际铁路网;建设以客运专线和国家干线铁路为主骨架,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全省省辖市的“1小时经济圈”和连接西安、武汉等周边省会的“2小时经济圈”铁路运输网。中原地区,正在掀起一场速度革命,“半小时”、“1小时”、“2小时”简单的时间概念背后是更广阔的空间概念和经济概念。


  中原地区很多旅游景点都在重要交通干道上或距离交通干道较近,这些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将主要旅游区(点)连接起来,旅游流、资金流和科技流等可以在区域内自由合理地流动,为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也构成了区域旅游开发整合的重要动力,这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和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五)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获批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这是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按照规划,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战略定位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和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要建设成为“大枢纽”、“大都市”、形成“大产业”。即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300万吨左右,跻身全国前列,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地位显著提升;建成进出口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现代化航空都市,成为引领中原经济区发展、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开放高地;形成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国际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与航空关联的高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0亿元。


  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对优化我国航空货运布局,推动航空港经济发展,带动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全方位扩大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12>>

创行合一机构

旅游规划设计中心: www.cxhyplan.com

休闲农业创意中心: www.cxhyplan.net

咨询热线: 400-0802-918

咨询QQ: 805675203

 

北京创行合一规划设计院,一站式旅游策划规划设计院,专业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乡村旅游规划案例,拥有甲级旅游规划资质。"十年磨一剑"经历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累计!